恰恰在一战尤其到大萧条以后美元才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规模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
人们普遍预期,今后五年中国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6%到7%之间的水平。你很难发现有哪个著名经济学家会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大幅放缓,更不要说预测会出现信贷危机了。
30年来,中国屡屡让怀疑论者跌破眼镜,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平均10%的水平,1990年以来从未跌至7%以下。这是因为在信贷快速增长期间,越来越多的贷款会被投入缺乏效益的项目。目前分析师们的共识是,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平均来说,年经济增长率从5.2%跌至1.8%。尽管这条规律至今从没出现过例外,多数经济学家仍然相信中国会被证明是个特例。
在中国之前出现的那33个最极端信贷狂欢的湮灭表明,中国正面临重大风险,至少是经济有可能显著放缓。译者/何黎 进入专题: 债务危机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在2012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了数据,并增加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各经济主体获得新增资金后,其优先选择不是从事消费、生产和投资等货币当局希望产生的正常的经济活动,而是将之用于充实资本,减少债务,修复资产负债表。第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应对社保基金缺口风险。而储蓄率不易提高,资金更难寻觅。这一结构变化表明,在国家资产形成中,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有所上升,进而造成债务风险相应提高。
由于12年来我国主权资产的增幅均高于主权负债,我国政府净值的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此次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再次彰显了资产负债分析的魅力。
■基本结论:其一,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于2007年~2011年间呈快速扩张之势。降低或有负债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将隐性或有负债转变为显性直接负债,明确负债主体并使之多元化。第三,推动债务性融资向股权融资格局的转变,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缓解企业的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其一,去杠杆化需要大量储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7、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点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上,而中长期风险则更多集中在对外资产、企业债务以及社保欠账等项目上。无论哪一类风险,都与当前的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货币和信贷供给巨额扩张,但实体经济仍然感觉贷款难,贷款贵。在融资结构中对负债的依赖加强、债务风险上升。
另一方面,可考虑将政府系统与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与运营系统分开,由单独的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系统(类似土地国资委)执行所有者职能,取得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应得的资源交易收益,政府只是获取资源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税收收入。虽然不能断言这7.5万亿都被浪费或损失了,但至少表明这一年GDP的质量大有问题。
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次,中国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资产负债表冲击。经济的衰退,是由于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致使其资产负债表失衡,负债规模严重超过其资产规模。
国家整体的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2010两年间,上升幅度较大。第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政府或有负债风险。同时鼓励藏汇于民、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中国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资产负债表冲击。关于存货及其变化,向来可有两种解释:这既可能反映了企业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更多表现为主动加补库存,可理解为一种积极型存货增加),也可能同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关(更多表现为被动累积库存,可理解为一种消极型存货增加)。此后,在2011年虽有轻微回落,但仍旧远高于2007年的水平。
因此,企业即便仍然运作,也已陷入了技术性破产的境地。8、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即出现资金缺口,到2029年,累积结余将消耗殆尽,到2050年,职工养老金累计缺口占当年GDP的比例将达到91%。
然而,去杠杆化至少涉及两个问题。这三个指标在5年内均几近翻番,且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名义GDP的增幅。
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家及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将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作为实现国民财富持续积累、各经济部门协调发展以及应对资产负债表风险的根本手段。2、国家净资产增加额持续小于当年GDP,表明并不是全部的GDP都形成了真正的财富积累。
如此,资产负债表作为一种能准确刻画一国债务风险、评估其偿债能力的分析框架,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青睐。 (李 扬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进入 李扬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家资产负债表 。 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重要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成立于2011年,首批成果形成于2012年。防范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关键是促进房价向均衡水平合理回归。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的重要发现可概括如下: 1、2011年,中国的国家净资产(非金融资产加上净额对外资产)超过300万亿元。在主权负债方,政府债务(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处置不良资产形成的或有负债的增长非常迅速。
重要的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将自己的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即,企业在减少乃至停止借贷的同时,倾向于将其能够利用的所有现金流都用于偿还债务,即不遗余力地修复资产负债表。全社会的信用紧缩局面,就此形成。
在辜朝明看来,主流经济学对上世纪大萧条和90年代以来日本失去的20年的原因的解释不得要领。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和智慧。
其二,去杠杆化作为经济恢复的主要路径,将全面引发修复资产负债表过程。从总量看,中国的总债务水平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但比其他金砖国家(不包括南非)都高,属比较适中的水平,尚处于温和、可控的阶段。诸如此类的复杂问题,都需要迅速回答。编制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特别是政府资产负债表),深入剖析中国各级政府债务的源流、现状、特征及发展前景,评估主权债务风险,我们责无旁贷。
以2010年为例,净资产增加额与GDP的差距高达7.5万亿,占到当年GDP的18.7%。而净资产则从165.8万亿元增加到304.5万亿元。
在主权资产方,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以及储备资产的增长最为迅速。在国家最高层面上推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
这凸显了政府主导经济活动的体制特征。换言之,在我们产出的GDP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效的。
本文由不可偏废网高考后的“高考”:选报环保专业赢得朝阳人生不可偏废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石棉县:新跨越“三个加快”见成效”